2025年6月-7月期间,由生命科学学院2名教师、5名研究生共同组成的“重庆大学太空绿行实践团”,以重庆大学—潼南区校地合作项目“共建太空农业科技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示范基地”为依托,通过专业赋能实践深入潼南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
6月17日,实践团成员联合重庆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杨小俊副院长、韩娅老师考察了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博览中心,详查前期引种的太空茄子、辣椒、番茄、甜瓜等生长情况。7月15日至16日,实践团成员前往开州开展耐极端逆境马铃薯选育,以期为地外星球“生态圈”构建提供种质资源。

实践团成员与杨小俊老师等合照

实践团成员参与马铃薯选育
7月17日至20日,实践团再赴潼南开展系列实践活动。在潼南农业科技城及蔬菜博览园,董攀老师系统讲解了杂交育种原理并示范操作。成员们亲身参与杂交实践,详细记录了前期杂交成功的组合情况,选定了航茄103、玉露3号等可在潼南示范试点的品种。同时,成员们也收集了病害样本带回实验室研究。在园区杨师傅的指导下,团队重点研习了太空蔬果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,细致记录关键要点,为后续科普工作积累专业储备。

实践团成员抵达重庆潼南农业科技城

实践团在杨师傅带领下参观博览园

实践团成员进行杂交实验
在罐坝小寨,实践团以问卷形式调研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及对太空作物的认知情况。成员们挨家挨户走访,收集村民对博览园的看法,结合专业知识讲解太空种植在提质减药等方面的优势,耐心解答技术疑问,让前沿农业科技真正走进田间地头。

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
数字种苗工厂的实地探访,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人工嫁接与半自动设备嫁接的效率差异,引发了成员们对 “科技如何精准赋能乡村振兴”的深度思考与热烈讨论。

工人采用半自动设备进行嫁接
为助力区域农业规划,实践团开展了多维度民意征集。成员们在潼南城区街头随机走访,聚焦规划中的“蔬菜博览园”,收集群众对太空作物的认知度、期待值及园区建设建议,为项目科学规划提供基层依据。

实践团成员潼南城区街头进行调查
此次“太空绿行”实践,实践团既深入学习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,也积极搭建起科技与群众的沟通桥梁,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”的要求,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。
审核:熊健汝